bob最新域名:观点分享 可持续增长引擎——劳动生产率

  关注增长的经济学家很早就发现,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归根结底是生产率的差异。生产率通常是指一定的投入水平所创造产出水平的能力,其中,最常常使用、具有综合性,而且颇有意义的生产率指标,则是劳动生产率,即以劳动要素的产出能力度量经济效率的指标。由于存在统计口径、统计数据及度量方法等方面的差别,不同的研究往往得出不完全一样的劳动生产率的度量结果。对此,我们该采取的态度是,承认方法差异性的存在和多样化的必要性,借鉴不同的研究结果,相互印证地支持我们意图说明的问题。

  伍晓鹰擅长采用独特的方法调整GDP等数据,进行与生产率问题相关的研究。他通过跨国的横向比较,强调了劳动生产率对经济赶超所具有的至关重要性。他还发现,后起经济体由于面临更多的技术可得性,通常劳动生产率提高大大快于先行者。但是,中国大陆在类似的赶超过程中,却没有显示出比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有更好的劳动生产率表现。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只须观察中国在经济改革之前,计划经济体制如何阻碍了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配置,从而在何种程度上累积了大规模和大比例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非典型化的就业结构。

  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和诱致性技术变迁假说,劳动力严重剩余的中国经济,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劳动力迁移,在相当长时间里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以便吸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逐步的提升就业的充分性,在微观上和宏观上都是十分符合理性的,更说明市场机制作用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充足而成本低廉的劳动力供给,是这一时期中国实现高速经济稳步的增长的突出特点。相应地,刘易斯转折和人口红利消失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影响,便集中表现在劳动力供给成为瓶颈,以及工资上涨导致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提高的情况下,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相应下降。

  不过,理论上说,刘易斯转折点之后这些不利于经济稳步的增长的因素,都能够最终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予以抵消。即中国经济在经历转折点之后,遇到了劳动力供给瓶颈,假如劳动力生产率能够按照一定的速度和幅度提高,就足以弥补劳动力不足所造成的生产能力下降,保持经济稳步的增长速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以劳动生产率为基础保持同步的工资上涨,只是增加劳动者收入,使最广泛的居民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而并不注定伤害比较优势,削弱经济稳步的增长可持续性。其实,当我们讲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保持同步时,既是强调要让职工分享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好处,也是强调工资增长必须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才不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力,从而保持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

  而决定企业、产业和国家制造业(可贸易品)竞争力的不仅仅看劳动力成本,还要看劳动生产率,两者结合形成“单位劳动成本”,即劳动力成本与劳动生产率之比。中国的单位劳动成本的确提高很快,快于其他制造业大国。原因一是劳动力成本提高很快,从2001-2005年的年平均增长率8.5%提高到2005-2013年的14.8%;二是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慢于工资增长,从13.9%下降到9.2%。而且是逐年加速。因此,单位劳动成本同期的年均增长率从-4.9%提高到5.2%。按照这一个速度,中国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最终超过这些制造业大国是可以预期的。

  关于劳动生产率可以抵消掉劳动力短缺削弱潜在增长能力效应的说法,似乎与人口红利消失之后,潜在增长率不可避免降低的说法相矛盾。其实,这两个陈述在理论上都是说得通的,只不过,在刘易斯转折之后,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将大幅度增强,也易产生诸多的误导,因为要取得某些特定的程度提高潜在增长率的效果,难度明显增大了。

  下面,我们的角度来看一看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途径。如果按照每个劳动者或劳动时间所实现的产值计算的话,至少有四个显而易见的因素影响劳动生产率表现。

  第一个因素是劳动者的技能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通常能够最终靠发展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提供岗位培训、加强医疗和健康保护,以及“干中学”等方式获得,经济学统称之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因素在整个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所发挥的作用应该越来越来大,并且是长期可持续的。

  第二个因素是劳动者的资本配备水平,譬如每个劳动者可以操作的机器和设备的数量或规模,在统计上可以用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来表达。

  第三个因素是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包括要素之间的协调配置,以及各种要素在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或者在不同所有制和规模的经济活动之间的配置和重新配置。要获得这种资源配置效率,一个必要的市场条件是生产要素的正确定价从而充分流动。经验表明,这个效率源泉是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个因素是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产生的效率,在统计意义上表现为一个残差,是典型的全要素生产率。例如,如果各种有形的生产要素(譬如资本和劳动)的投入都分别增加一个百分比,而实际产出增加的幅度却大于这个百分点,额外的增长部分就不可以为投入所解释的残差,即全要素生产率。一般来说,全要素生产率是劳动生产率提高乃至经济稳步的增长的不竭源泉。随着经济发展逐渐进入新古典阶段,增长动力越来越依靠这个生产源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